【多病共防】预防秋冬季传染病
冬季既是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也要做好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防控,坚持“多病共防”。
本期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传染性疾病,以及掌握有效的自我防护方法。
一、传染性疾病是什么?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一类疾病。它是许多疾病的总称:如新冠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手足口病等,都属于传染病。
传染性疾病能够在人群中传播流行,一定是同时具备了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飞沫、空气、食物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二、秋冬季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1、诺如病毒腹泻
近期,由诺如病毒导致的感染性腹泻极为常见,被称为“冬季呕吐病”。诺如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感染发病症状多较轻,可自愈,但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病人呕吐产生的气溶胶传播,少量病毒即可感染,容易在学校等相对密闭的场所暴发。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等。目前尚无针对诺如病毒单独的抗病毒药和疫苗。诺如病毒腹泻隔离期为症状消失后72小时。
2、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情较急,发病时高热(可达39℃-40℃)、全身酸痛、乏力、咽痛、咳嗽等症状。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约7天。潜伏期一般为1-3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流感样病例应隔离至退热后48小时,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方可正常上课。
3、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季节在初冬至严冬季节。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粘膜出现斑疹、丘疹、水痘,可伴发热,体温38℃以上,头痛、咽痛等卡他症状。水痘传染性较强,易在幼托、小学等集体单位通过呼吸道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形成多例感染发病。水痘患者应隔离至疱疹完全结痂为止,或发病后14天。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通常在7—10 天内痊愈。手足口病可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手足口病病例管理时限为自患儿发病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初始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干咳、嗅味觉减退等,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除了注意上述传染病预防外,家长朋友们还应注意预防肺结核、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疾病的发生。
三、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1、科学佩戴口罩
流感、新冠等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因此,在传染病高发季节,科学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教室内是人员密集的地方,同学们更应该在室内科学佩戴好口罩,做好自我的防护。
2、注重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在预防传染性疾病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病毒很容
易通过手部接触表面沾有病毒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而感染,所以勤洗手、保持手部的卫生十分重要。平时还应该尽量避免用手接触眼睛、口鼻。另外,洗手时要用洗手液、按照7步洗手法来认真清洗。
3、加强空气流通
在密闭的环境中,会导致病毒更容易传播,所以我们要经常打开门窗对流通风,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从而降低室内病毒的浓度,减少人与病毒接触的机会。
周末同学们的活动场所,尽量选择露天或是空气流通的地方,避免到密闭的环境中逗留,少去人多的公共场合。在露天或是空气流通的地方,即使周围有流感等病人,空气中的病毒也会随风飘散,阳光中的紫外线也有杀灭病毒的作用。
4、适当的体育锻炼
每天合理安排一些体育锻炼,如跑步、跳绳、打球等,这些户外
运动都可以帮助同学们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病毒侵袭的能力。
5、注意充分休息
人的休息和睡眠状况会直接影响抵抗力水平,所以任何活动都应
适可而止,保证每日充足的睡眠,小学生每日睡眠应达到10小时。尽量不要熬夜,身体感到疲惫时要及时安排休息,保持精力充沛才有能力抵抗疾病,
6、注重日常饮食
合理安排饮食也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热量过高、脂肪过剩的饮
食对人体非常不利,会使消化系统功能减退,身体抗病毒能力下降。传染病高发期,应多补充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饮食一定要规律,还要注意多喝水,因为上火后更容易招致病毒侵袭。
7、疫苗接种
针对不同的疾病所研制出的疫苗,可有有效帮助我们抵御各种传染病的侵袭。疫苗的接种可以有效减少传染病流行造成的危害,减轻疾病负担,保护接种者不被感染或是减轻症状,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进行接种,共建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