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爱耳日】科学爱耳护耳 实现主动健康
1.什么是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人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如果因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出现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就会造成听力残疾。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听力障碍程度包括以下几种:
●轻度:平均听阈26-40 dB HL,听悄悄话有困难
●中度:平均听阈41-60 dB HL,噪声环境下听说话有困难
●重度:平均听阈61-80 dB HL,大声说话才能听到
●极重度:平均听阈81 dB HL,听大声说话有困难
2.儿童听力障碍主要病因及预防措施
遗传因素是儿童先天性听力障碍的重要病因,其可在出生时即出现听力损失,也可导致儿童期迟发性听力损失。中耳感染是儿童期听力障碍的主要病因,由于儿童独特的解剖特点,咽鼓管短平宽,细菌病毒容易侵入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可造成听力障碍,进而影响语言发育。此外,遗传因素导致的儿童期迟发性听力损失也值得重视。接受遗传咨询、耳聋基因检查,可加强对遗传性先天性听力障碍的认知,对于育龄夫妇的优生优育有一定指导意义。预防感冒、避免平躺喂奶或呛奶、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耳道进水、避免随意掏耳朵等,可减少中耳炎的发生;防止儿童头部外伤;减少娱乐噪声;加强体质锻炼、减少脑膜炎及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等可有效预防儿童期听力障碍。
3.青少年听力障碍主要病因及预防措施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11亿年轻人(年龄在12-35岁之间)因在娱乐场所接触噪音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因此,不良用耳习惯已经成为青少年听力障碍的主要病因,常表现为噪声性聋和突发性聋。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使用耳机或音量过大(大于80分贝),可引起耳蜗毛细胞受损,从而引起噪音性聋;此外,沉迷电子游戏或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过大或身心过度疲惫,往往容易导致突发性聋。
平常注意保持良好的用耳习惯,使用耳机时每次不超过半小时、并控制音量;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降低耳聋发生的风险;一旦发现听力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4.成年听力障碍主要病因及预防措施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系统的机能也会逐渐发生退化,但听力障碍的产生和程度还与本人的生活习惯、膳食结构、基础性疾病、环境噪声以及遗传等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老年人若要维持健康的听觉能力,一定要戒除喜嗜烟、酒的不良习惯,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方式,远离高分贝和长时间的噪声刺激,慎用对耳和肾脏有毒性的药物,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可能导致血管硬化的疾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平和豁达的心态。适度的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对保持听力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5.如何实现听力健康?
听力健康是人的一种状态、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它包括听力生理健康、听力心理健康和良好的有声社会适应能力。听力主动健康就是主动获得持续的、健康的听觉能力、拥有健康完美的有声生活品质和良好的有声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自身听力健康素养,是个人实现听力主动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所谓听力健康素养,是指一个人有能力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听力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主动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听力健康。提升听力健康素养需要做到:
(1)学习必要的听力健康医学知识,定期进行听力健康体检,了解自己的听力健康情况;
(2)掌握必要的听力健康保健常识,规避不利因素对自身听力可能造成的损害;
(3)如果感觉听力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接受科学而专业的听力学诊断,不要轻信“神医神药”;
(4)听力异常确诊后,谨遵医嘱,积极配合规范治疗和康复;
(5)学习掌握自主康复技巧,持续坚持听觉能力训练;
(6)改变生活方式,调整身心,持之以恒接受并进行自我听力健康管理。